米乐m6主播君的线%存在心理健康问题,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,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。青少年心理问题,到底怎么破?
11月17日晚上11点多,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家里,13岁女孩乐乐(化名)留下了仅有3行字的遗书,随后吞下96粒晕车药和16粒头孢,选择自杀。
在微博上,她多次写下自己患抑郁症后遭受的痛苦、自杀的想法以及希望得到的帮助。然而,在她自杀前,这些内容只有少数陌生的网友注意到,她身边的亲朋包括父母在内却没有一个发现。
(详情请见‘中国青年报11月29日版’《石家庄13岁女孩患抑郁症吞药自杀 致命的“心灵感冒”》)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中,约20%存在心理健康问题;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,约16%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;在中低收入国家,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15%曾有过自杀念头;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,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《中国青年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,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。米乐m6
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一项统计显示,从2014年11月到今年10月底,近5年来,每年他们门诊接待的未成年人人次分别为613人、828人、886人、1573人、4626人,5年增长近7倍。
小丽(化名)是初中二年级学生,在一所寄宿制学校上学,成绩优秀。据其父母介绍,刚升入初中时,小丽一到学校就头疼、心慌,甚至恶心、呕吐。到了初一下半学期,竟然每天上学都有症状,每周有一两天不能去上学。每次周末小丽都给自己定计划,要到学校好好学习,但是每到周一就不愿起床,身体不舒服,有时发脾气,但在家休息就可以缓解。初一最后一个月,小丽完全拒绝上学。
于是,父母带她到综合医院进行躯体检查,然而未见异常,因此才来心理门诊就诊。咨询过程中,张旭静了解到,在幼儿园期间,小丽就有过不愿意离开亲人,不去幼儿园的情况。由于小丽成绩很好,家人总认为是身体问题,也经常按躯体问题给予简单处理。
张旭静还接待过一个男孩,曾经有心理问题,但已经治愈了。但今年升入高一后,他的心理问题复发了。张旭静说,这个男孩性格很外向,据其父母称,从小就是“孩子王”,带着一帮小孩儿玩。
今年升入高中后,男孩发现自己学的好多知识都记不住,原来3个小时能做完的试卷,他有一次居然做了7个小时,最近的期中考试,也没有坚持下来。他还注意到,自己总是不想说话,不开心。
“我想让自己高兴,但总是高兴不起来。”男孩意识到自己心理出了问题,便让父母带自己来了医院。
小丽的情绪问题应该从她幼儿园时期就有所显现,当时表现的是分离焦虑,后期会逐渐出现一些社交焦虑、学习焦虑等问题。”
“以前人们认为,儿童的情绪障碍持续时间比较短,不会发展到成年期,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证实,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情绪障碍持续到成年以后。”
1,这些孩子,一般在心理行为方面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、紧张、担心、易烦躁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理解力下降、米乐m6厌学等,有的孩子还会表现出生理方面的变化,比如找不出原因的头晕、恶心、腹痛,甚至发烧。
2,正常的孩子在一生当中,都要经历某些时期,在这些时期可以有一些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米乐m6但若这样的情绪持续时间比较长,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功能上、心理上的损害,比如说害怕去上学,或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,这样就构成了情绪的障碍。
知识性的心理治疗:父母要和孩子去探讨,去了解他情绪背后的一些原因,比如说一个不去上学的孩子,去探讨他为什么不去上学,他在学校碰见了哪些事情,他有哪些苦衷,或者他有哪些说不出来的东西。这个知识性的心理治疗可以由专业的医生来做,也可以由家长去做,知道这个原因之后,家长和老师就可以用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情绪。让孩子了解到父母是爱孩子的,愿意在孩子难受时给予陪伴”。
4,给予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,在孩子有自己的独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时给予鼓励,增加孩子和周围人的接触,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,从而能够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获得支持和陪伴。
有时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受家长影响的,所以家长也要反思自身是不是容易焦虑,有没有对孩子的过度担心,有没有过度严苛、只关注学习,有没有因为夫妻关系问题对孩子造成影响。